城市微更新:空间活化的新动力
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对城市的全面改造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近日,住建部公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禁止“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开发,鼓励“微更新”。上海、北京等地也发布了相关法规、计划,积极进行城市微更新的探索。以“小修小补”代替大拆大建成为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新潮流,从整体性规模更新到渐进式微更新,城市更新也呈现出新趋势、新路径。
城市微更新,本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具体而言,即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从而实现空间活化与区域振兴的目的。城市中一些微小尺度地块的更新,看似投入少、影响范围小,但对环境的改善却是实质性的。这样的更新更贴近市民实际生活需求,更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结果也比大项目更易于把控,更容易带来积极的效益。
微更新可以带来大改变。对城市空间进行碎片式的更新、小而美的改造,可以让老社区旧貌换新颜,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让城市内涵品质得到提升,让人们更好地在城市“诗意栖居”。
城市微更新有几种常见模式:
开发——更新模式。主要针对生活环境破败、建筑质量差、居住水平低的城市衰退区、区域内部以本地居民为主,但由于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特征明显,使得社会融合度趋于退化。针对其公共空间缺乏、基础设施缺乏等现实情况,针对城市发展要求及人群诉求进行小规模开发、小尺度新建,以满足城市发展要求以及人们功能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为衰退区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让城市得以再生和延续。
重构——改造模式。主要针对城市中结构定型较早的区域,区域内部以原住民为主,保持着原本的生活方式,社会融合度较高,但生活环境较差,城市功能不足,用地压力加大,要求更加完善的城市结构,各项要素不得不根据功能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造。对于需要保护和传承的要素进行保留,对不符合时代发展、达不到功能要求的要素进行小规模调整和改造,以达到城市格局清晰、功能层次丰富、视觉层次清楚的目的。
织补——加强模式。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建设使一些区域的土地、空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在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冲击了社会网络,使社会融合趋于分异。但其空格键内部综合性较强,城市文脉和历史格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需要保护和传承。因此,在保护和传承的大方向下,通过对街道立面、色彩等要素进行精准的织补和修缮,满足现代人最新的需求,实现城市空间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保护——整治模式。主要针对空间环境质量较高、公共设施齐全、人口构成丰富、社会网络完整的现代化特征区。从空间塑造的角度来看,各部分完整、有序且相互联系,色彩、图案、标识等要素足以表大城市特色,是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保护和侧重表达的内容;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性过程,面对不断涌现的城市品质与内涵问题,选取相对应的构成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是满足城市发展要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与内涵的必要手段。
风景园林网整理了国内外一些城市微更新设计的案例,期望能给相关行业人士提供借鉴。
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历程,前后共历时30余年,其第一阶段即“微观整治”时期,以老城和城市边缘区为核心,实施“城市针灸”。“城市针灸”即选取城市中重要节点进行空间活化与建筑改造,以“点式更新”带动全域。巴塞罗那市长纳尔西斯·塞拉(Narcis Serra)提出“通过雕塑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策略,随后大量出自大师之手的艺术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老城区。
针对老旧城区衰败的现况,制定了“内部特别更新计划(PERI)”。更新聚焦于如何提升老城品质与魅力,恢复老城活力、留住年轻人,提出具体策略。
策略一:激活小型公共空间
在PERI计划指导下,老城开发了2个小公园、26个小广场;铺筑308条街巷;新开发6个市民中心……90%的规划设施得到建造,旧城区面貌得到了显着改善。
改造后的圣琼恩步行道
策略二:工业用地功能置换
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城市中众多工业用地处于废弃状态。规划中提出针对不同形态废弃用地,实行见缝插针式的功能置换,将原有工业用地转换为城市公共空间。
米罗公园:米罗公园改造于1983年,其前身是一座屠宰场广场,在设计中根据原有场地的地势特征,自西向东逐级跌落,三个不同高度的区域在功能上彼此独立。
策略三:打造老城明星
老城魅力丧失,急需一个改变游客认知,吸引市民回归的明星区域。
西班牙诗人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笔下“世界上唯一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街道”——兰布拉大街承担起这一职责。这条曾被称为“流浪者大街”的林荫道,连接了城市地标——加泰罗尼亚广场和哥伦布纪念碑。改造后的大街毫不吝惜地将道路中央,约12米宽的公共空间留给了市民和游客。
兰布拉大街,大街两侧为车行道,中间为公共活动空间
02.
伦敦东区改造
贫民区变身文创产业基地
伦敦有东西两个大区,相比较伦敦西区的富饶高贵,伦敦东区则是传统意义上的贫民区。这里街道狭窄,房屋稠密,居住的大多是传统英国阶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工人以及大量的外来移民,还有令人头痛不已的足球流氓。鱼龙混杂的东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雾中伦敦的最危险之处。
直到20世纪末,随着英国“创意产业”新概念的提出,伦敦东区终于迎来新生。原来工人阶层聚居地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片的工厂建筑改造为开放式工作室、时髦的公寓,涂鸦、市集、艺廊、酒吧、设计师商店……在东区的大街小巷开得热热闹闹,让看起来有几分破旧灰暗的街巷充满活力。
尤其是Shoreditch一带,成了最受欢迎的伦敦时尚聚集地的代名词。从充斥着街头涂鸦的Brick Lane、仅在周末开放的市集,到独立设计师小店、Vintage古着店、特色酒吧咖啡馆等等,无不洋溢着饱满的活力和强烈的个性。
03.
巴黎Pigalle篮球场
老城区新建“城市艺术品”
这座位于巴黎的“网红”篮球场夹在两幢旧建筑之间,设计灵感来自俄罗斯画家 Kazimir Malevich 的作品 “Sportsmen”,当时使用红、黄、蓝、白为主色的合成橡胶应用于地面,并用相同颜色颜料涂于墙面,强烈色彩与图形组合与附近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打破了大家对球场的既定印象。
法国潮牌Pigalla创办人Stephane Ashpool在Nike的赞助下,和ill-studio合作,重新以渐变色结合几何图形的设计升级了篮球场。球场被涂上时髦的色彩,地面和墙面上被刷成了渐变的紫色、向日葵般的黄色和明快的蓝色,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设计者希望通过这个篮球场,探讨体育、艺术和文化间的关系,鼓舞更多人接触并了解社区文化。这座在巴黎街头林立的高楼间建立的亮丽球场,成为巴黎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04.
墨尔本The Underline
铁路桥下空间活化
设计:March Studio
05.
上海3.2万个桥洞微更新
闲置空间激发新活力
上海古北路桥、凯旋路桥两处桥洞经过改造升级一改往日的阴暗封闭,两处桥洞分别“裹”上了柠檬黄、西瓜红等亮眼的马卡龙色系。新增的游乐设施、儿童攀爬墙、西瓜伞装置、艺术灯光,也为桥洞聚集了人气。
上海正在探索土地复合利用、高质量发展,针对数量充足的桥下空间进行微更新,可以成为土地集约开发、激发新活力、缝合交通阻隔的创新方式。
在凯旋路与万航渡路交叉口,原先高架桥上热闹不已,桥下却阴暗封闭,鲜有人问津。特别是靠南的一侧,杂草丛生,仿佛还处在“原始状态”。如今,这里已经面貌一新,荒草不见踪影,原本灰暗的桥下空间顿时亮眼起来。在一处黄色路灯杆上,悬挂着一个方形小箱体,里头放置着一台投影设备。机器启动后,便会将动画投影在对面的矮墙上。类似的变化,在长宁区古北路桥下也发生了。那里以西瓜为主题,整体采用红色调,运用三角形的切割组合进行设计,西瓜伞、装饰墙、标识柱等结合LED灯带的设计,赋予桥下空间时尚与动感。
正因桥下空间本身具有公共性,又无明确使用功能,在实际运作中主要被用作绿化、停车、道班房等功能性用途。但在上海探索土地集约节约化利用的背景下,桥下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成为趋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桥下空间利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绿地、停车、道班房等“老三样”;第二阶段是通过贯通和照明改造,让“走近”变“走进”;第三阶段是通过植入功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我们要探索的是如何把这些闲置空间用得更好。”
06.
北京将台路城市街区
历史文化要素融入景观设计
设计:DDON笛东规划设计
将台路街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北四环与东五环之间,本次街区更新的范围主要介于酒仙桥路与驼房营路之间,道路两侧以商业、产业园与居住用地为主,长度 1.3 km,面积约 5 hm2。
将台路街区更新设计注重对场地各项条件的梳理解读,针对性解决如交通拥堵、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文化缺失等现状问题。在充分了解各层面需求与限制因素后,统筹各方利益关切,注重延续场所记忆、提升场地特色,通过以点带面的城市针灸式设计和更新,实现街区更新,从而激活区域发展。
项目注重保留街区内的历史文化,挖掘场地内如将台路、驼房营地名由来,将场地历史保留并转化为文化要素融入环境与景观设计中。此外场地内保留了村庄拆迁后的刺槐林,并将其有组织地营造在公共空间内,保留场地记忆、延续乡情。
延续街区文化记忆
项目注重保留街区内的历史文化,挖掘场地内如将台路、驼房营地名由来,将场地历史保留并转化为文化要素融入环境与景观设计中。此外场地内保留了村庄拆迁后的刺槐林,并将其有组织地营造在公共空间内,保留场地记忆、延续乡情。
完善街区基础设施
协调市政交通,完善交通服务设施,增加路网密度,打通坝河巡河路、将台路与驼房营路微循环。结合现状改造现有人行步道及外侧绿地,实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确保骑行安全;设置港湾式公交站,规范共享单车停车区,保证绿色出行连续畅通。
恢复街区绿色生境
整合原有碎片化绿地,形成内外连续的绿色廊道,使沿街线性绿地与新建公园绿地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绿色空间。保留场地内原有大树,合理梳理场地植物,以原有刺槐林作为核心打造重点植物景观。
组织街区交往空间
充分结合市民的实际使用需求,根据场地周边用地性质设置分散空间。沿街设置绿色文化长廊、大槐树雾喷广场、城市客厅以及城市森林等公共空间节点,营造线面结合的开放与半开放、多样化的交往场所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时挖掘场地内的闪光点来塑造趣味性场景、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场所,创造恰当的环境氛围。
烘托街区市商氛围
沿街公共绿地还是城市活力与商业氛围烘托的放大器,对于提升地区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空间品质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设置 “星辰大海” 星光路与“写意云山” 等特色景观,强化公共绿地艺术性与形象,成为街区公共空间的标志,烘托城市整体氛围。同时,预留未来商业沿街流动空间,安排港湾式公交车站、共享单车停车区与商业空间对位。
07.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景观微更新
废弃停车空间营造休憩场所
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2018年完成了“无车校园”的转变,校园内原有的停车场地大部分被废弃,本项目是重新利用停车空间进行校园环境微更新,贯彻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充分回收利用场地中的资源与要素,尊重场地所具有的场所记忆,通过简洁的设计营造出静谧舒适的休憩场所,并使其融入到同济大学的校园景观中。结合设计构思,以场地中原有和新植的乔木作为景点的名称,分别为梧桐广场、玉兰广场、柳树广场、枫林广场。
08.
重庆心湖北体育文化公园
巧妙利用地形加入有趣功能
设计: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
设计方案巧妙地利用地形高差,在不大量修改原有地貌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空间高度错层处理,并通过缓坡草地等手法进行过渡,加入有趣的活动和功能。公园的空间布局是设计团队在进行了日照分析后,根据周围大楼投射在场地内的阴影和阳光面积进行组织设计。
将儿童活动区置在夏冬两季通风区,冬季日照充足的区域,夏季遮荫处。
健身区设置在冬季日照条件较适宜的区域,以便人们在冬季活动接受充足的阳光的照射。
各种健身器材东西向排列坐南朝北,配合落叶遮荫树来满足冬季和夏季不同的需求。
09.
贵阳广大街头公园
纯绿化空间开放为公共场地
设计:迈德景观
项目位于贵阳以西清镇市,场地长度约350M,自东向西竖向高差13M,原貌为社区与城市相隔离的纯绿化空间,我们建议将其开放化,变成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公共属性场地。场地中增加互动休闲设施,让其变成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它将是一个连接社区与城市主干道的线性街头公园,它用复合式的“拉链”结构,将不同属性的功能空间联系起来。
10.
北京大栅栏胡同茶儿胡同12号
胡同“留白增绿”,打造新空间
设计: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胡同绿化展区——月季计划
我们都知道在拥挤的胡同里种植落地花草不容易,北京 “市花”月季的攀缘特性很适合用于胡同的墙面绿化。通过种植月季结合艺术化攀缘装置,北林师生将胡同灰暗杂乱的街巷立面变成了立体的月季花园。
庭院花境展区
庭院花镜可以说是墙缝中的花园,设计团队巧妙地在胡同厢房之间的空隙中划分植物种植区域,通过花卉和草本以及墙体绿化等多层次配置将杂乱小角落变成值得一窥的壶中花园。
资料来源:《低温建筑技术》、《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魏志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DDON笛东等。
——END——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新而更新吗?
杨保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张祺:城市有机更新——增强城市的活力和韧性
拉茨与合伙人城市更新力作 | 海德堡新区规划设计
老建筑如何改造设计?南京城市更新不忘文化之根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88361171
010-88366270
邮箱:editor@chla.com.cn